發(fā)布日期:2013-04-07
信息來源:
文明,是人類共同的期盼,不懈的追求。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不斷戰(zhàn)勝野蠻,從不文明走向文明,由低級文明走向高級文明的發(fā)展史。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刻地體現了當代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觀,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和歷史使命。
文明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結構十分復雜的總體評價性概念
文明的觀點最初是由18世紀法國思想家對于“野蠻”狀況提出來的。它的語源出于拉丁文“Ciris”,意思是“公民的”、“組織的”,用以表示國家和社會的開化程度和進步狀況。作為一個對國家和社會開化程度和進步狀況客觀描述性的概念,文明和文化是緊密相連的,文化是文明定義的共同主題,離開了文化就無所謂文明。文化是一個中性詞,“文化即人化”,大凡一切人的創(chuàng)造、人為的制作的產物,都可以叫做文化。但一切人為人的創(chuàng)造制作的東西是否都可以稱之為文明呢?顯然不能等而觀之。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是社會的存在,是歷史的產物,人的主體尺度不論多么復雜多樣,只有符合社會前進的潮流、歷史發(fā)展的需要和人們自由解放的程度時,這種主體的尺度才是合理的。因此,文明不僅是一種對社會進步和成就狀況單純客觀的描述概念,而且也是一個關涉社會主體的存在和發(fā)展狀況的價值概念。文明作為人類一種永恒的價值追求,它所體現的是社會的進步和成就合乎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社會主體發(fā)展的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最深刻、最根本的基礎就是社會實踐。人是社會實踐的主體,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因此說到底,文明的最深沉的本質乃是對人類調整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以及人自身關系的能力的一種價值認定,是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生存和發(fā)展能力的價值標識。
文明是一個有機的系統(tǒng),有著內涵豐富、層次復雜的結構。大凡關涉到提升人類整體生存和發(fā)展能力的各種要素,都無不要進入文明概念的內涵之中。因而它邏輯地展開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tài)文明五大構成層次或系統(tǒng)。這五個層次或系統(tǒng),乃是對社會文明完整形態(tài)的把握,它們各自從自己特定的方面展現出人類整體生存和發(fā)展的能力。這五個層次或系統(tǒng)之間不是相互平行、互不相干的,而是處在一種相互生成、相互交織、相互制約、相互建構的有機系統(tǒng)之中,從生態(tài)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其邏輯制約關系是,前一層次是后一層次形成的前提和基礎,后一層次則是前一層次更高的進一步的展現,并把前者包含于自身,因而更加豐富,但卻反過來又規(guī)定和影響前者的性質。五個層次之間沒有前者就沒有后者,有了前者就一定會有后者,這就形成了一種前者建構后者,后者建立在前者基礎之上并組織、支配、規(guī)范前者的雙質互生、互動的有機結構體。
因此,要把握文明作為考量人類整體生存和發(fā)展能力的價值認定和價值標識,就不能不深入到構成它的各個層次及其相互關系之中,我們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觀,也只有建立在對社會主義文明的本質、構成及其相互關系的全方面整體的把握之上。
社會主義文明是一種全面、完整的文明
應該看到,自從人類走出蒙昧、野蠻的原始狀況,進入文明社會以后,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人類文明是在不斷進步的,但這種進步不是直線的,而是一個充滿了矛盾斗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明與野蠻,文明與不文明總是如影隨形、相互沖突,因而呈現出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前,人類文明發(fā)展是在以私有制為基礎和階級對抗的社會中運行的,先后產生了奴隸制文明、封建制文明和資本主義文明。這幾種社會文明類型,歷史地看,后者都是比前者更高一級的文明類型。每一種文明類型所獲得的文明進步成果都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產,需要認真對待和高度珍視,它們依次構成了人的解放、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經的歷史階段。但是也應該看到,這幾種文明類型畢竟是在私有制和階級對抗的社會里產生和發(fā)展的,恩格斯曾經把人類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歷史稱之為人類的史前時期,他指出,只有消滅了私有制,消滅了剝削階級,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才使人們之間的“生存斗爭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的意義上最終地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只有從這時起,才揭開了真正人的歷史的序幕,開始了“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這就從根本上,把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轉移到一個全新的歷史軌道上,使社會主義文明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特質,開辟了“真正的人”的文明發(fā)展的無限廣闊的道路。
首先,社會主義文明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人們自覺創(chuàng)造的文明。馬克思主義科學地總結了人類已有的認識成果,如實地反映世界的本來面目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它的產生使人類在錯綜復雜的社會歷史面前真正睜開了眼睛,對于過去全部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了正確的認識,對于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前景有了科學的預見,因而能夠根據這種規(guī)律性的認識主動地推動歷史的前進,自覺地創(chuàng)造自己的文明。
其次,社會主義文明是一種全面、完整的文明。社會主義以前的各種文明類型,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和少數統(tǒng)治階級的私利,它們在發(fā)展某種文明構成要素的過程中,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忽視、排斥、甚至以犧牲其他文明構成要素為代價,因而使文明的發(fā)展始終擺脫不了殘缺的、片面的性質,所謂“價值顛覆”、“意義失落”、“精神危機”就是其真實的寫照。社會主義文明強調文明是一個有機整體,黨的十八大在科學總結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基礎上,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格局,就是對社會主義文明整體性和全面性的科學把握,是對社會主義文明特質認識的新成果和新境界。
最后,社會主義文明是以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最高價值目標。如果說在社會主義文明產生前的文明發(fā)展的諸形態(tài)中,創(chuàng)造社會文明的主體——廣大勞動者階級不僅不能充分享受文明的成果,反而如當代資本主義文明發(fā)展所呈現的那樣,人都越來越被“工具化”“功能化”,人成了“單面人”“片面的人”。那么,馬克思主義一產生就明確地宣稱:工人們在自己的共產主義的宣傳中說,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fā)展自己的一切能力。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作為一種學術價值體系,就是要建立一個“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的社會。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但是,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始終是社會主義文明發(fā)展的主題,是衡量社會主義文明發(fā)展水平與程度的價值尺度。
在我國還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條件下,“以人為本”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堅持的最高原則,它成為貫穿我們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一根線,也是我們的社會主義文明建設能夠得到全民族的廣泛認同,成為匯聚民意、凝聚民心、激發(fā)民力的強大精神動力。
合聚全民族的力量,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觀開辟現實而廣闊的道路
社會主義文明觀作為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一種新型的文明觀,作為貫穿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容的一個重要方面,大力培育和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文明觀就成為中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一個重要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它體現了中國各族人民的整體利益與共同的價值期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觀是一個長期艱巨的歷史過程,我們必須立足現實,放眼未來,從現在做起,從我們工作和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只要這樣,我們才能合聚全民族的力量,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觀開辟現實而廣闊的道路。
第一,必須堅持發(fā)展是硬道理的要求,把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觀有機結合起來。社會主義文明進程的內在邏輯是與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guī)律緊密相連的。物質生產是一切歷史發(fā)展的基本條件。為了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必須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改革,也就是說,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還必須同時建設與其相適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tài)文明,才能使社會主義充滿生機與活力。這既是社會主義文明進程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在邏輯??v觀我國社會主義文明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也是一個堅持發(fā)展是硬道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來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過程。因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觀,就必須尊重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把社會發(fā)展的合規(guī)律性和價值建構合目的性有機統(tǒng)一起來。
第二,必須把傳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同借鑒人類文明的積極成果有機結合起來。列寧曾經指出,社會主義不是離開人類文明大道的一種褊狹愚頑的東西,相反,它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社會主義文明之所以高于優(yōu)于其他一切文明類型,就在于集中了人類文明的一切積極成果,并在全新的基礎上傳承發(fā)揚光大。對于中國人民來說,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觀,首先就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培育和踐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明觀不能割斷和傳統(tǒng)文明的紐帶,不能離開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在這里,我們必須對不時鼓噪的所謂“西方文明至上論”、“歷史虛無論”保持高度的警惕。必須處理好古今和古外的關系,堅持把民族化、本土化和全球化辯證地結合起來。
第三,要把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導向有機結合起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社會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觀,既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需要,也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努力挖掘蘊藏于人民群眾中無窮的智慧和力量。應該看到,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利益關系的多元化,人民群眾價值觀念的差異性是正常的。因此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觀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既鼓勵先進,又照顧多數,用典型示范、交流疏導、說服教育、民主討論的方法,有針對性地解決人民群眾的思想疑慮與困惑,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觀真正成為人民的自覺要求和實際行動。
第四,要把積極探索方法途徑和建立長效運行的保障機制有機結合起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觀,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個長期有組織有計劃的實施推進過程。方法途徑來自實踐,我們必須積極探索,認真總結,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觀的方法途徑,更加貼近群眾,更加生動多樣。至于建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觀的長效保障機制問題,我們必須努力探索和建立融入機制,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觀融入國民教育體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銜接機制,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相互聯系、相互呼應、彼此配合,使社會主義文明各個構成要素在內容上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支持制度機制,這里包括制度規(guī)范、實施隊伍和物質支持,真正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觀實現制度化、科學化運行和永續(xù)發(fā)展。